跨越百年的青年“對話” 什么是我要的人生
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有一個年輕人的名字與這兩個節日有著最初的關聯。
1916年,20歲的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在與一群有進步思想的師生的接觸中,他很快嶄露頭角,成為學生領袖。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游行,高君宇是組織和參加的骨干;1920年5月1日,中國工人第一次紀念自己的節日,數十個城市舉行集會游行,高舉“勞工神圣”的旗幟,高君宇也參與其中。
作為共青團早期領導人,高君宇積勞成疾,人生定格在29歲。那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而他所從事的事業,從艱難坎坷中走來,至今青春勃發。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保利發展控股推出8期《對話1922·我要的人生》沉浸式演繹類節目,8位當代青年與8位革命先烈,跨越百年“對話”。
什么是我要的人生?高君宇曾在《五月一日與今后世界》一文中寫道:“凡是承認五一運動者是為了新世界奮斗的同志,都應撐起肩來,擔負這個改造社會的責任?!备脑焐鐣?,這是高君宇的答案,每一代青年追尋自己的人生,而有些東西,可能從未改變。
百年前的青年,追尋救亡的答案
《對話1922·我要的人生》每一期節目,都由一位年輕人分飾革命先烈和新時代青年兩個角色。北大紅樓、上海漁陽里等革命紀念地成為節目的取景地,運用虛擬現實交互技術,一場“對話”跨越時空。
援藏青年、戰“疫”青年、支教教師、青年技工、法律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冬奧會志愿者、小提琴演奏家等代表,在節目中分別飾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俞秀松、抗日英雄趙一曼、共青團南京市委書記賀瑞麟、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高君宇、共青團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者張太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延年、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女黨員繆伯英、《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
雖然相隔百年,但每一組青年都閃耀著同一種青年的特質——奉獻、拼搏、開拓、理想……而若去仔細探究那些百年前的青年,無論什么身份、什么領域,他們的人生,其實都在追尋同一件事:救亡。
犧牲那年,時任團南京市委書記的賀瑞麟只有19歲,他在牢獄中留下絕筆書信《死前日記》:“在敵人的刀戟沒有加在我的頸項之前,我絕不放下為貧苦人民奮斗的責任?!?/p>
張太雷的志愿是“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為此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由“張曾讓”改為“張太雷”。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大會上,張太雷提出:“社會主義青年團一方面為經濟革命運動,并且幫助中國無產階級,交互訓練而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敢死隊?!?/p>
21歲的繆伯英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黨員,先后組建了“北京女權運動同盟會”“南京女權運動同盟會”等,積極推動婦女運動與愛國運動相結合??姴⒃凇都彝ズ团印芬晃闹袑懙溃骸按蠓踩祟愐环N制度發生不滿足的問題時,由懷疑而至于破壞,由破壞而至于改建,純是人類進化很平常而不可免除的一種現象……順著人類進化的趨勢,大家努力,向光明的路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曾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飾演陳延年的青年演員張晚意,在《對話1922·我要的人生》中再次飾演陳延年。陳延年是陳獨秀的兒子,卻從不依靠父親的蔭庇,白天,他打工掙錢,晚上,去法語學校專攻法文,夜里,便睡在亞東圖書館的地板上……當時,他也是一個20來歲的“90后”。
如今,安徽合肥有一條延喬路,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上個月清明節,延喬路的路牌下再次鋪滿了鮮花。站在2022年,張晚意對時光那頭的陳延年說:“今天的延喬路下,鮮花綻放,歲月悠長,山河已無恙。這盛世春光我與您同享?!?/p>
與俞秀松“對話”的援藏青年原型名叫吳東升,在繁華的大城市廣州工作的他,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去一個高原小鎮,一待三年。2014年,林芝保利雅途酒店開工建設,急需人才援藏。許多年輕人的熱情被點燃,紛紛請纓,90后吳東升就是其中一位。
吳東升本科專業為環境藝術設計,2014年入職成為一名普通的機修空調工,逐漸從一線成長為團隊的技術骨干。經過層層選拔,他調任林芝,負責酒店籌建期的項目施工和安全生產工作。
旅行濾鏡下的雪域高原無比美好,但長期在那兒工作,吳東升要面對的是低壓低氧、強紫外線、冬季極寒的惡劣環境。他每天步行兩個小時上班,就像是“熱炭里裹了塊寒冰”,皮膚刺得熱辣辣,肌肉卻綿軟無力,說不上幾句話就喘氣,得吸幾口氧才能繼續……
“我還年輕,正是奮斗的年紀,過幾天肯定就能適應的?!眳菛|升總是樂呵呵地給自己打氣。也許是因為樂觀,也許是因為年輕,如今,他早已克服了高原反應,還教新來的同事如何適應,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除了每天的工作,吳東升還交了很多藏族朋友。他和這些朋友們一道,去雅伊溝清除路面塌方的石頭,給羅布村的貧困戶送油和大米,幫藏民大哥修繕家庭旅館,為小學的孩子們辦生日會……
俞秀松的人生選擇是“要做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東西南北的人”。他在家書中向父母表明:“我的志愿早已決定了:我要救中國最大多數的勞苦群眾?!?/p>
節目中,援藏青年“告訴”俞秀松:“您放心吧,您的愿望已經實現。如今的中國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產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天和’駐太空、‘祝融’探火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p>
有些東西,從未改變
《對話1922·我要的人生》系列節目在多平臺發布后,總播放量超過2000萬,引發網友熱議。在中青報微博發起的“什么是我要的人生”話題下,有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穿越”至100年前,有哪些話想對先烈們訴說?當你了解了百年前年輕一代的奮斗故事,打算度過怎樣的一生?
這個話題登上過微博熱搜,目前閱讀量達到已達1.8億,討論次數228萬,1600多位年輕人在這里講述他們的故事。有人拿出革命先輩的歷史影像,講述他們的故事,與時代人物同框;也有人回味了經典電影《閃閃的紅星》,重新自省如何做合格的共青團員。
吉林大學2021級研究生許婧文,是一名支教青年,她發布了一段探尋陜西米脂縣楊家溝村的視頻。75年前,這里召開了意義深遠的“十二月會議”,成為人民解放軍轉戰陜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重走革命老路,她回望歷史,懂得了什么是“踵事增華”。
趙一曼曾在給兒子的家書中寫道:“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在當代戰“疫”青年身上,在“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請戰書和思念親人的家書中,我們仿佛看到了相似的鐵骨與柔情。
“青年小提琴手‘對話’聶耳”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發布時,一些網友聽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旋律,齊刷刷留言“這是一首刻在DNA里的歌曲”“只有中國人看到最后”……
中國的青年這樣走來,百年如快鏡閃過,在“前進,前進,前進進”的歌聲中,你要的人生,找到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