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論壇
做充滿自信的脊梁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讀后
日前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專門關于青年的白皮書。這部白皮書以“素質過硬、全面發展”等文字,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所展現出的良好的綜合素質、精神風貌給予了積極而充分的肯定,令人振奮。其中,“更加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的相關內容給人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自信,是把握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一個關鍵詞。
一、青年自信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成果
什么叫自信?自信是對自己的言行和社會角色的一種肯定和信任,體現了自我評價中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在新時代中國青年身上,自信體現在很多方面——他們不迷信國外的物質和文化成果,而發自內心地、從精神深處認同中華民族創造的悠久燦爛的文明;他們不自我矮化,敢于平視前輩、權威和洋人;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充分發揮自己在掌握新技術、熟悉時尚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反哺前輩,服務社會;他們不再像前輩那樣內斂,而樂于、敢于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平臺“秀”自己的各種才藝,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分地自我表現;他們敢于對職場陋習說不;求職之時,他們敢于反向操作,對用人單位進行背景調查;他們不自我設限,不囿于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大膽探索嘗試,創造了許多新的業態,對社會生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時代青年的自信不是人們片段零碎的主觀感受,也得到了相關研究數據的支持。近期,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信息安全與社會管理創新實驗室、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09-2021)》顯示,新時代中國“青年群體思想觀念和行為具有多樣性,他們開放、自信,樂于在互聯網上展現自我”。
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自信中,有全球視野的開闊,而無坐井觀天的逼仄;有你有我也有的豪邁,而無你有我無的窘迫;有平等交流交往的坦然,而無手足無措的局促。這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心理品格。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深刻揭示了這種強烈自信的來源——“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機遇”。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使當代中國人從“去哪兒都新鮮”到“去哪兒都習以為?!?;從“只在家門口轉轉”到“哪里都能去逛逛”;從“有什么看什么”到“想看什么有什么”,這就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生存發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更加自信提供了厚實肥沃的土壤。
二、自信是民族振興的重要體現
1934年9月25日,魯迅先生撰文質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先生當時撰寫這篇題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著名駁論,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直接相關?!熬乓话恕笔伦兒?,社會上有人大肆散布對抗戰前途悲觀的論調,認為中國完了。其悲觀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他們認為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就是悲觀論調的代表:“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面對種種鼓噪,魯迅先生沖冠一怒,寫下了這篇名作。魯迅先生雄辯地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一類的人們,也何嘗少呢?”既然“這一類的人們”從古以來就不少,那么,中國人并未、從未失掉自信力。
然而,“這一類的人們”固然不少,現實社會中,失掉自信力的人卻也不少。東三省淪陷后,國民黨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多次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保佑”之類的“法會”,希望通過這些“求神拜佛”“玄虛之至”的方式“解救國難”。他們不僅失掉了自信力,“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他們失掉了自信力,其來有自,也余孽未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所代表的先進技術和西方文明,打破了中國國門。在這些先進技術和所謂的先進文化面前,晚晴統治益顯腐朽沒落。這使不少中國人自慚形穢,自我矮化,逐漸失掉了自信力。20世紀后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著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大舉來襲,一些中國人,尤其是一些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的中國人妄自菲薄,失掉了自信力。在他們的心目中,美西方社會成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先進、文明、強大的標本和標桿。在他們的影響下,一些青少年中甚至出現了“美粉”“精日”現象。
在少數人失掉自信力的情況下,新時代中國青年充滿自信的群體形象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嶄新的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讓人無比振奮。新時代中國青年豪邁地告慰著魯迅先生的英靈——新時代中國青年沒有失掉自信力!新時代中國青年充滿自信,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取得的積極進展。
三、在奮斗中把握自信的真諦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就是那些“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新時代中國青年充滿了自信,但能不能成為“中國的脊梁”,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認真思考,需要新時代中國青年以實際行動去完成的答卷。
當下,全社會都要認真思考如何謹防新時代青年涉世越深,可能自信越少、越“無棱無角”的問題。在當代中國這樣一個急劇轉型的社會中,就像《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所指出的那樣,新時代中國青年在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發展、就業創業、婚戀、休閑娛樂、社會參與、權益維護等多個方面,都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壓力。同時,社會有其運行的各種“顯規則”“潛規則”和慣性。種種問題、壓力、規則和慣性,會不會使新時代中國青年在日復一日的辛勞中,逐步磨平了棱角,弱化了自信?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認真思考如何自信而不“無知無畏”。當今時代存在著“文化反哺”現象。但是,我們卻不宜放大青年“文化反哺”的影響力,更不能把“文化反哺”視為對人的正向社會化過程的否定,視為對“文化代代相傳的規律”的顛覆。當今時代,青年不再是“中老年人的附庸”,但不能無視中老年人的種種經驗和忠告。事實上,青年不僅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得到滋養和哺育,而且要擔負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因此,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哺育是一項繞不開、避不了的重要任務。忽視了這一點,新時代中國青年很容易陷入“無知無畏”的境地。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認真思考如何自信而不“無規無矩”?,F實生活中,一些青年奉行“說走就走”,常常一言不合便拂袖而去,顯得很是“自信”。但是,自信與任性之間往往只隔薄薄的一層紙,稍不留神,自信很有可能就變性為任性。前些年,《人民日報》曾經刊文指出:“看看當下,青年人似乎少了些任性的嘗試、任性的探索、任性的挑戰,多的往往是任性的抱怨、任性的謾罵、任性的批評?!比涡?,可不就“無規無矩”嗎。新時代中國青年應該自信,而不應該任性。
要成為充滿自信的“中國的脊梁”,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內外兼修,不斷充實、提升自己。全社會要協力為青年打開更浩瀚的天空、搭建更廣闊的舞臺、提供更豐富的機會、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只有這樣,新時代中國青年才能不斷在奮斗中,從種種“少年狂”中淬煉、打磨出真正的自信。
(作者系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青年學報》主編)
劉宏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