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四成以上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今天表示,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辛國斌是在今天上午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發展,作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產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迎來從“制造大國”“網絡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辛國斌說,十年間我國產業體系完整優勢進一步鞏固,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有效增強了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制造業發展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節能智能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輛,提高到2021年的208輛。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制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占比達到20%左右。疫情暴發以來,向國際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疫苗和醫療防疫物資,為全球抗疫和經濟復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年來,我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服務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裝備等產品增勢強勁,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產業產值實現翻番,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全面推進。
我國部分領域的智能制造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區域布局不斷優化,重點地區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領域形成一大批先進制造業集群。